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,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,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,特制定本学期教研活动指南。各教学单位应以此为指导,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与实际,科学规划、精心组织,确保教研活动有计划、有主题、有实效,真正成为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强大引擎。
一、教研活动主题
(一)聚力合格评估自评自建
各教学单位应聚焦合格评估指标要求,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、学科专业转型升级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等方面开展专题研讨,通过系统梳理与对标研讨,精准提炼并凝练形成具有独特性、稳定性和示范性的办学特色,为自评报告提供有力支撑。
(二)强化教学规范学习与执行
1.依据学校最新下发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,通过专题解读、案例剖析等形式组织本单位全体教师系统学习,重点强化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执行、教师教学工作规范、实践教学流程规范等内容。
2.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,规范实习流程,强化过程监督,确保实习质量。具体包括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,明确实习目标和要求;建立实习考核评价体系,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科学评估;配备专业指导教师,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。
3.组织专题学习与研讨活动,针对教师业务档案、试卷、毕业论文等核心教学文档,明确各项内容的规范性要求,督促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做好教学文档的归档,确保教学文档的完整性与规范性,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合格评估工作提供坚实支撑。
(三)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
1.组织“教学示范课”、“优秀教师公开课”等课堂观摩活动,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与“传、帮、带”作用,促进教学经验与智慧的传承。
2.组织系列专题研讨,内容涵盖人工智能赋能教学、教学理念和方法革新等方面,满足教师个性化成长需求,助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。
(四)深化教学研究与建设
1.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创新,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,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、实践教学、课程建设及专业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。
2.围绕专业内涵式发展,加强专业建设整体谋划(2025-2027年),明确专业对接江西省、抚州市的具体产业链,持续做好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、传统专业改造升级。
(五)推进课程思政落细落实
1.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,结合学科特点系统设计思政融入路径与教学方案,推动形成“门门有思政、课课有特色”的育人格局,实现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。
2.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研讨、示范课观摩等活动,推广优秀课程思政实践模式,增强教师思政育人能力,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常态化、规范化、实效化。
二、活动形式
教研活动可采用专题研讨、经验交流、讲座报告、主题沙龙、调研学习、公开课观摩、评课评学、集体备课等形式。鼓励跨学科、跨专业、跨院部开展联合教研合作,积极探索虚拟教研室等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。
三、工作要求
1.各教研室结合本通知要求,制定具体活动计划,教研活动计划需经本单位审核、签字并盖章,于9月16日前交至明德楼254办公室,电子稿发送至1442575664@qq.com;
2.教研活动不局限于上述内容,但需做到选题精准、来源于教学痛难点,要有计划、有组织、有主题,要与工作布置、工作总结等事务性会议区分开来;
3.每学期各教研室教研活动不少于12次,其中每个主题不少于2次,每次教研活动至少包含1小时的听课磨课及教学管理制度学习研讨;
4.教研室负责人应认真填写《教研活动记录本》,详细记录教研活动过程,内容真实、符合主题、不流于形式;同时留存教研活动资料(如图片、视频、新闻稿、活动记录等);
5.各教学单位要对各教研室教研活动落实情况、教研活动效果等进行不定期检查,做好总结宣传工作,推广典型示范性的教研活动案例,有特色的教研活动要在院部网站进行宣传,发挥优秀教研室的示范引领作用,确保教研活动质量和效果。教务处将随机对教研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抽查。
教务处
2025年9月11日
